古老非遗扮靓产业新景

发布时间:2024-11-09 15:48:07 来源: sp20241109

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150余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350多位非遗传承人带着绝活儿来到现场进行展示。

糖冰姜、糖醋姜、酱汁姜、盐水姜……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的铜陵白姜展位前,不少参观者驻足品尝。

“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阴、手工去皮、阳光晒制……铜陵白姜从种植到加工成成品有29道工序。”铜陵白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金如林向来往的参观者介绍铜陵白姜的种植和加工技艺。

日前,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8年,金如林在当地建立铜陵白姜标准化加工厂房3000余平方米、铜陵白姜种植基地300余亩,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300余农户从事铜陵白姜种植加工,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为更好地展示传承非遗文化,他还创办了佘家贡姜文化园。“我们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口味、包装,研发了10多种铜陵白姜产品。”金如林的工厂每年加工近10万斤铜陵白姜,销售额近800万元。

在铜陵,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白姜产业。数据显示,2022年铜陵市铜陵白姜种植面积达5800余亩,鲜姜总产值达1.8亿元,从业农户2600余户,拥有加工销售企业35家,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从打造传承基地到形成产业集群,近年来,安徽探索出一条“大众化、互动型、生产性”的非遗保护传承之路。在充分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的基础上,推动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产业振兴新亮点。

绚丽的红金斑犀皮漆天球瓶、精致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灯光下,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光润似玉,漆面光亮照人,纹理天然灵动。

在徽州漆器的展台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正与来宾交流漆器制作技艺。

犀皮漆工艺一度濒临失传。1999年,甘而可投身到犀皮漆工艺研究中。“徽州传统髹饰技艺犀皮漆制作工艺讲究指尖功夫,一件漆器要经历多道复杂工序,有时耗费一年时间才能完成。”20多年来,甘而可用“匠心”恢复、传承、创新这一古老技艺,独立研发了漆器髹饰技艺、材料处理技艺10余种。

积极挖掘非遗文化价值,盘活非遗文化资源,如今在安徽各地,一个个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黄山市构建徽派古建产业链,全市从事徽派古建产业的各类企业有254家,2023年1月至10月,全市徽派古建产业产值超23亿元。

阜南县黄岗柳编技艺编出富民路,带动全县发展柳木文化产业规上企业88家,杞柳种植2.9万亩,从事柳木加工行业14.6万人,2022年产值达78亿元。

宣城泾县丁家桥镇宣纸书画纸经销商遍布全国100多个地级市,年总产量2万余吨,销售额超13亿元。

令甘而可感到欣慰的是,犀皮漆工艺恢复以后,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了传承队伍,并将工艺品种类拓展至首饰、茶具、香具等,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据新华社合肥11月12日电  记者刘美子、汪海月)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