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似锦 山茶庆春(一朵花读懂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4-11-05 19:27:52 来源: sp20241105

  图①: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培育选出的“幼堂春秀”山茶品种繁花满树。   徐 俊摄(人民视觉)   图②:鸟儿落在山茶花上。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图③:山茶花造型的立体花坛。   昆明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图④:市民在昆明植物园欣赏山茶花。   徐 俊摄(人民视觉)   图⑤:外观设计融合山茶花元素的昆明万达双塔夜景。   陈 畅摄(影像中国)   图⑥:昆明安宁市街头,盛开的山茶花绚丽夺目。   谢 钢摄(人民视觉)

  赏花

  翠翼高攒叶,朱缨澹拂花。

  来从山堑侧,开称画檐牙。

  影薄谁停绣,香清似煮茶。

  几多轻敛态,月动夹窗纱。

  ——《山茶花》宋·张镃 

  

  春城昆明,“四时无日不开花”的花之都。

  春节期间,云南昆明金殿名胜区的山茶花进入盛花期,数十万株山茶迎春绽放。新春佳节,携亲邀友,茶花园的游客络绎不绝。赏花,也成为昆明人的年俗。

  “山茶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此时,正是赏山茶的最佳时期。走进茶花园,明艳的花朵摇曳生姿,春天已悄然而至。

  历史的花香

  昆明人对山茶的钟爱,由来已久。

  1983年,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云南山茶花定为昆明市花,时至今日,已有41个年头。

  漫山遍野的杜鹃、洁白似玉的玉兰、如瀑开放的三角梅……花卉资源众多的昆明,为何独独选了山茶作为市花?

  “云南山茶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最具有红土高原特色的花卉,也是市花的最佳选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王仲朗说。

  山茶位列云南八大名花之首。据相关史料记载,云南山茶有着1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就在金殿,一株“蝶翅”名闻遐迩,其形如彩蝶展翅,每年花开数百朵。花开之时,灿若朝霞,光照殿宇,因此又被称作“照殿红”。

  “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明朝的担当和尚,曾写诗盛赞山茶。他的朋友徐霞客在云南一路游历,笔下山川风物无数,也曾为山茶花发出喟叹:“滇中花木皆奇,而山茶、山鹃为最。”

  古往今来,关于山茶的题咏之作数不胜数。在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之中,云南山茶早已融在了昆明的历史记忆里。

  城市的春意

  春城知春,从云南山茶开始。

  昆明城内,无寺不栽山茶花。九心十八瓣的“狮子头”其色或深或浅,是昆明保存古树最多的品种之一。昆明安宁清泰庵的两株“狮子头”树龄已经超过600年,每逢花期,万千红艳,挂满枝头。

  昆明,赋予了云南山茶最为靓丽的容色——土层疏松、腐殖质含量高,弱酸性的红土高原正是云南山茶所喜。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东园也迎来盛大的山茶展。这里的茶花园是昆明植物园建立的第一个专类园,也是我国收集云南山茶花品种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专类园,园中栽种的大部分云南山茶花树龄均超过80年。

  “一年一度的山茶展期间,游人可以看到不少山茶原生种和珍稀栽培品种。”王仲朗说,“山茶花的花期一般从12月开始,能渐次开放到翌年3月,盛花期基本在春节前后,是真正的‘锦上添花’。”

  在昆明的街巷旁,云南山茶种植于高大乔木的下部,形成错落有致的角隅一景。为了推广山茶,昆明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技术力量,成立“云南山茶花研究中心”,搭建产业化发展技术平台。

  种花、赏花、食花,昆明花事活动丰富,赏花更成为昆明人的年俗。无论是城市的公园绿地还是市民的院落阳台,昆明人的四季,姹紫嫣红,鲜花常在。

  文化的新韵

  与寒冬对峙,与早春争艳,山茶既有松柏之骨,又有桃李之姿。热情如火、绿美生态,山茶与昆明相得益彰。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拉开帷幕。100组生物多样性主题花坛亮相街头,欢迎着来自全世界的朋友们。由山茶等植物制成的“花仙子”等花坛十分夺目,引得不少市民游客前去拍照留念。

  就在今年1月收官的云南省第一届冬季运动会上,吉祥物“鸥K”憨态可掬、引人注目。“昆明的好朋友红嘴鸥,配上云南山茶花元素的装饰,‘鸥K’既代表了吉祥顺遂,又体现了我们的运动热情如山茶花一般热烈。”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孙红昆说。

  云南山茶,这一美丽而独特的城市名片,不仅盛放在公园庭院中,更刻印在了昆明城市气质里。

  以山茶冠名的中国昆明金茶花国际文创设计大赛已经连续举办6届,聚焦“向往的生活还是昆明”、绿美生活等主题,涌现出不少风格独特、集浪漫与技艺为一体的文创作品,其中也不乏许多构思精巧、以山茶为主题的设计。

  一朵山茶,描摹着春城的花样底色,更酝酿着城市文化新韵,铺就一幅创新活力、生态宜人的美好生活画卷。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6日 12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