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流传 文化流芳(中国道路中国梦·与时代一起奔跑)

发布时间:2024-11-09 20:03:31 来源: sp20241109

  如何让一门偏冷的传统艺术课出圈?今年春季学期,我把主讲的《赣剧艺术鉴赏》课程做了一点调整:把讲台变舞台,自己登台演,也邀请同学们上台体验。没想到引起热烈反响,学生拍摄上传的视频片段还在网络走红,全网浏览量近2亿次。

  “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几句俚语,形象地展现了从前赣剧受群众欢迎的程度。赣剧发端于弋阳腔,起源于赣东北地区,融合了高腔、乱弹、昆腔等,属多声腔传统戏曲剧种,风格雅致,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繁荣的时候,全国有10个赣剧团。但近些年赣剧面临着传播受限、后继无人的局面。

  赣剧虽是地方剧种,却有着超越地域的文化魅力。我12岁入行,22岁凭《盗草》《书馆夜读》《夜选战马》三出戏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2009年,我应邀参加德国的“古老音乐节”和法国的“第四届巴黎中国戏剧节”,第一次把赣剧带到欧洲。让赣剧登上更广阔的舞台,我感到非常自豪。赣剧的传播推广,不只在舞台剧场。2010年,我正式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从舞台到讲台,从演员到教员,身份的转变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让赣剧更好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传统艺术传承需要新鲜血液,也需要年轻观众。这些年,我们立足于学校推广传播赣剧,还尝试走向大学以外的广阔天地。2012年,我们推动“赣剧进中小学”活动,在江西南昌10所小学进行试点,并在2014年举办“赣剧新苗大奖赛”,尝试挖掘后备人才。除此之外,我们还承接“高雅文化进校园”项目,每年将赣剧带进10至20所省内外学校。孩子们看着我们化装,伸手就能摸到戏服,赣剧变得更加真实可触。

  时代在变,受众在变。如何把赣剧传播到更多年轻人的心坎上?抛掉讲书本的传统模式,从去年开始我尝试录制带剧目赏析和演出示范的视频课程。今年春天,又开设线下课程,每堂课介绍一出经典剧目。为了上好这门课,老师们为试演同学化装,并配合现场演出,大家的兴致都很高。这让传统戏曲可亲、可感、可体验,带动提升了课堂的“抬头率”,成就了一门叫好又叫座的课程。这说明,不断创新呈现形式、善用新媒体新技术,既能增加课堂吸引力,也能为传统文化传播添彩。

  技艺流传,不能只有流量。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传统文化重回人们视野。从根本上讲,这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人关注、了解赣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作者为国家一级演员,南昌大学教授、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本报记者王丹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9日 10 版)

(责编:胡永秋、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