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发布时间:2024-11-09 20:10:09 来源: sp20241109

  作者: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新时代以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为增进民生福祉、培厚生活底蕴增加更多鲜明色彩。近年来,一系列普惠民生的举措形成合力,为构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活力奔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蛋糕”做大更能切好,为百姓托举稳稳的幸福;“春风行动”挖掘岗位资源、优化服务方式,让就业“春风”吹进群众心坎里,写下暖心的民生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健全完善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统筹效率与公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协调“两个文明”,实现共同富裕,在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过程中向中国式现代化迈进。

  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统筹“破与立”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伴随社会变迁,相应制度也亟待与时俱进、深入完善。推动民生改革应关注“破”的问题,这要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情况,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破除深层次阻碍;满足民心所盼,就该在“立”上下功夫,以制度创新和供给增进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让“为群众减负担、让居民有‘医’靠”有了政策保障。比如,户籍制度是我国社会领域重要的制度,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改革,使之更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23年,浙江省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对传统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方便了流动人口的落户、就医和子女上学等。总之,在破解改革阻碍时,注重立足长远、为民谋利,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务实管用、可行有效的改革举措,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增进民生福祉,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通过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稳步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更高效率的发展会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在制度改革中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原则至关重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在初次分配中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收入在各要素之间合理分配的制度,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在二次分配中发挥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利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保障合理公平。通过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此外,对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一方面通过公益性和政策性岗位,促进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另一方面,强化和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制度的兜底功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两个文明”协调并进。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让全体人民更公平地分享改革成果,这必然会重塑社会的道德体系和社会习俗,增强社会各界的凝聚力、认同感,起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丰富精神财富的作用,提升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当人民精神生活丰盈富有,培育涵养出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要求契合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品质时,可促进个体以更为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社会生活、追求个人理想、创造社会财富,进而为整个社会供给丰沛的精神源泉,为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增进共识、凝心聚力。比如,浙江省实施“千万工程”,不少乡村立足特色、因地制宜,让老乡端起了“生态饭碗”,盘活文化资源、营建良好乡风,在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情的探索中实现精神与物质的“比翼齐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只有两者协调并进,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16日 02版) 【编辑:李岩】